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致敬中人!因为有你,国泰民安!

    信息发布者:qy13416598560
    2022-02-23 11:02:48    来源:互联网   转载

      

    原标题:致敬!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的中人

    冰心老人曾说:“创造新陆地的,不是那滚滚的波浪,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。”

      

    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潮中,创造“新陆地”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在每一名军人的肩上。他们最大的荣誉是制胜战场,最令人敬仰的是牺牲奉献。

      

    在2017年11月举办的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,我军摄影人用镜头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,相机记录军人的难忘瞬间。

      

    这一张张坚毅而又生动的面孔,展现了中人以苦为乐、以国为家、乐于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怀,书写了新时代军人的铁血荣光。

      

    纪录类·评委会推荐作品 摄影/余红春

      

    《首位歼-10女飞行员的一生》

      

    2016年11月12日,空军歼-10女飞行员余旭在一次飞行训练中,不幸牺牲,被评为烈士,享年30岁。余旭1986年出生于四川崇州,2005年9月入伍,2009年毕业,是中国空军首批16名歼击机女飞行员之一,2012年成为中国首位驾驶歼-10的女飞行员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余旭,空军上尉,二级飞行员,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歼-10战斗机飞行员,曾任八一飞行表演队中队长。她于2005年入伍。2012年成为首位驾驶歼-10战斗机的女飞行员。2016年11月12日,她在一次飞行训练中牺牲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余旭1986年出生于四川崇州,是家里的独生女。2005年,她通过高考从20万竞争者中脱颖而出,成为一名飞行学员。她性格活泼开朗,朋友们都称她为“金孔雀”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余旭正在参加体能测试。每一名飞行员都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,并不断提升作战技能,才能避免被淘汰。余旭正在参加体能测试。每一名飞行员都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,并不断提升作战技能,才能避免被淘汰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余旭正在空军某航空医学研究所接受离心机训练。她能承受的最大载荷达到7至8个G。对女飞行员来说,她们的训练标准丝毫不低于男飞行员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摄于2009年4月,余旭通过了各项考核,开始了中国空军歼击机飞行员的成长生涯。她和她的姐妹们进入战斗序列,填补了我军军史的空白,成为首批中国歼击机女飞行员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摄于2014年11月。余旭与战友们一起在第十届中国航展公众开放日进行飞行表演。这是她第一次参加中国航展。她们以独特的飞行特技表演传播中国空军的精神,展现中国空军的力量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自余旭成为首位中国歼击机女飞行员后,她的名字在中国广为人知。她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,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,印有她照片的首日封,被人们珍藏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大约30万群众参加了余旭的公祭活动。余旭的名字将被镌刻在位于空军航空博物馆的“蓝天魂”英雄纪念墙上,与其余1700多名烈士的名字融为一体,承载着中国空军的精神与信念。

      

    评委会推荐语:

      

    女飞行员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群体,牺牲的女飞行员余旭更是牵动国人的心。这组人物专题出自多年的积累,虽然影像并不完美,但摄影师显然对余旭比较熟悉,有机会记录了她戎装映衬下的稚嫩、日常生活里的俏皮、训练中的专注、她短暂生命的荣光,也记录了她的牺牲带给亲人战友的哀痛。这组专题的价值在于它所涵盖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,呈现了一个年轻生命的多角度、多侧面,带给读者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,并将读者带入为这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深深惋惜的共情。这就是评委们从同题材作品中选择了它的原因。虽然不是每个人身边都有余旭,但是每个人身边其实都有“故事里的人”,只要用心发现,耐心记录,有价值的好照片未必在远方。

      

    纪录类·入选作品 摄影/刘应华

      

    《雪山“兵王”》

      

    作品在2015年拍摄,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,位于地区的甘巴拉山顶上,海拔5374米。王胜全,1993年从天府之国入伍进藏,在雪域高原一扎就22年,是该站最老的兵。官兵们都亲切称他为雪山“兵王”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“生命禁区”的生活在王胜全脸上留下了岁月的沧桑,也使这个曾经满头黑发的小伙儿成了头顶变秃、一脸沧桑的“老高原”,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雪山“兵王”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作为雷达技师,保证兵器的良好战备状态是王胜全的首要任务。在冰雪覆盖、狂风呼啸的阵地,王胜全和战友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实施紧急抢修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从一日生活制度到军容风纪、内务秩序,王老兵从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,他说:“在连队,老兵其实就是一个标杆!”

      

      

    王胜全这个雪域之巅的“兵头”,在甘巴拉英雄雷达站一扎就是20多年,只需看他的双手你就会明白:他早已成为活脱脱的“老高原”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在甘巴拉阵地,有一座掩埋着第一代高原雷达兵遗骨的玛尼堆,王胜全经常来到墓前,与安葬于此的老兵张在安进行心灵对话,鞭策和激励自己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从宿舍到山巅有84级台阶。在攀爬过程中,王胜全显得有些吃力。他调侃说:“40多岁的人啦,毕竟不是当年的小伙儿,真感觉一年不如一年。”

      

      

    喊山,是甘巴拉人释放寂寞的一种特殊方式。每当日出日落,甘巴拉人不仅享受视觉盛宴,呐喊,也让寂寞与孤独、忧愁和烦恼随风飘去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傍晚转山,是王胜全多年来养成的习惯。他说,这不仅能锻炼身体,更重要的是巡视一下阵地周边的环境,心里就踏实了。(余红春 刘应华)

      

      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