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东年味记忆:招远老辈过年都有哪一些讲究?
2020-11-18 11:04:19 来源:互联网 转载
原创 刘洪玉
(编者按:本文仍是“胶东年味记忆”话题系列,这次的讲述者,是来自烟台招远的刘洪玉先生,刘先生现在已经退休,但将近半个世纪前的过年场景,在他的头脑中仍历历在目。下面就听他回忆,招远乡村老辈都有哪些过年的讲究?)

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人们的生活水平相比现在低得多,但过年的气氛反而感觉更浓烈一些。尤其是进入腊月,人们筹备过年的时光里,那种洋溢在每个人心头浓郁的激动和企盼,回想起来,犹在昨日。招远俗话说:“过了冬,松一松;过了腊八不怕啦,辞辞灶,年来到,大人小孩哈哈笑。”寓意为过了腊八,离大年三十很近了,要准备过年了。人们抓紧时间筹备过年的物资,到集市上买过年吃、穿、用的商品。各大集市,都比平常的人多、热闹。尤其是腊月二十以后,集市上的人更加拥挤,鞭炮、爆竹、二踢脚、摔爆竹等,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,映合着人们对春天的渴望;对联、年画、小商品、新衣服、鸡鸭鱼肉等应有尽有,折射出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。人们三五成群,谈天说地,笑逐颜开,带着自己购买的商品,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。

腊月二十三,辞灶。早上起来,把旧灶王爷画像烧掉,称为“”,这叫过小年。过了小年,离大年三十还有六、七天,就更忙啦。记得小时候到1公里外的大沽河去挖最细的沙,以备更换过年香炉里的旧沙。的如搞卫生、做大枣饽饽、炸面鱼、做豆腐、剪窗花,每天按照习俗有条不紊地忙忙碌碌,一切都为了大年三十而做准备。腊月三十,早上“捞圣饭”(把大米煮成半生不熟的状态)。先把宗谱挂上,将圣饭放在贡桌上,财神爷、灶王爷、院子南面天地老爷的贡桌上都放一碗。吃过早饭,贴对联、粘窗花。下午,准备半夜过年的菜、包水饺。水饺要包两种,一种准备晚饭吃;另一种包上硬币、豆腐、枣或糖等,以备正月初一早上煮了吃。大年三十傍晚往祖先坟墓送“吊纸”,回来时带回一枝吊纸放在贡桌上,寓意为请先人回家。

大年三十晚上吃过水饺,大约八、九点钟,准备睡觉(眯一会儿,那个年代,没有电视)。睡觉前,要进行“撒尘”,即把院子里和大门外撒上谷杆,寓意让先人骑的马有草吃;大门外放一根胳膊粗的木棍,寓意让先人栓马。晚上11点半,起床过年,由家长在正屋门里燃放一个小鞭炮——开门,再到街门里面燃放一个小鞭炮——开大门。其他的家人穿好新衣服(起码是干净一点的衣服)。这段时间,小孩要尽量少讲粗话,多说吉利的话。煮水饺、摆大枣饽饽(十个)、圣虫等放到贡桌上。然后到院子里和大门口燃放鞭炮、爆竹(后来条件好点了,买的鞭炮多了,爆炸的声音也更响了)。放完鞭炮、爆竹,开始炒菜,准备全家吃、喝。炒菜用的柴禾,一般要用芝麻杆(没有的话,也要用预先劈好的木材或易燃烧的柴草),以便燃烧时有香味。

吃喝结束,拿着烧纸、香,由小孩提着纸扎的灯笼(里面放一根点亮的小蜡烛),照着路到本家族亲戚家里拜年。进门打招呼,要说“过年好”。在这一刻,其乐融融的氛围包围着每一个人、每一个油灯、每一户家庭、每一座村庄,都被美好、亲切的感觉笼罩着。这时候,小孩子们会到院子里抢着捡那些没有炸响的鞭炮,以备白天剥开燃着玩。七十年代之后,农村逐渐恢复了挂宗谱。有的家庭还没有买到(应为“请到”)宗谱,就把先人的名字写在纸上,粘在一块小木片上,用以供奉。有一年,我到邻居家拜年,看到贡桌上先人的名字倒放着。我问:“大爷,你怎么倒放着先人的名字?”答曰:“昨天放的时候,别人找我有事,随手放着了,也没细看。”

天快亮的时候,本家族拜年流程基本结束了。人们带着鞭炮、烧纸、香、酒等物品到关帝庙祭拜关老爷。拜完关老爷,再到土地庙祭拜土地老爷。小路上都是来来往往祭拜的人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新年的喜悦和兴奋。祭拜完毕,各自回家吃水饺。大人、小孩都好像带着仪式感来吃包有不同“填料”的水饺。吃到不同的填料,都有不同的吉祥语。比如,吃到包有硬币的,寓意新一年能挣钱、有钱花;吃到包有豆腐的,寓意新一年有福;吃到包有枣或糖的,寓意新一年有甜头。新一年对美好生活的企盼,都在正月初一早上的这顿水饺里。吃完正月初一早上的水饺,就算过完年啦。大人们忙忙碌碌地筹备大半个月,就为了让全家快乐地过大年(那个年代,家里孩子多,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水饺)。虽然过年很短暂,但那种幸福、激动、甜蜜的感觉,久久萦绕在每个人的心田。(“记忆中的胶东年味”继续征稿,稿件请发送至邮箱jiaodongstory@163.com,或者直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。)
点赞
0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相关热词搜索:
声明
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